一九六二年,杭大正式接管该校,为了加强“附中”师资阵容,从历史系抽调了几名青年教师去充实附中力量,林正秋名列其中(注4)。
当时杭州大学在杭州的城西,这一带学校、文化机构、科研单位相对集中的三条马路,被人们命名为,文一路、文二路、文三路。
文革时,这三条道路分别更名为“学工路、学农路、学军路”,应对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,知识分子要接受工人阶级、贫下中农、解放军再教育的号召。
杭大附中正好在文三路上,由此,更名为“学军中学”(注5)。
说到将近十八年的学军中学历史教师生涯,林不无感慨地说道:“那时,每周课时多达十六节,有几个学期还要兼任班主任,哪有时间去从事史学研究?不过,我倒是有个办法,每年新学期刚开始时,就与排课的领导商量,将课时集中在每周的几天内上掉。每星期留下一至二天时间’泡’图书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