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年,庐山始有“夏都”之称。
一代政权,在首都之外,还有第二个政治中心,并因为避暑的缘故而称之为“夏都”;这种现象,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,仅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之。
1926—1949年,蒋介石曾有13个年头上庐山活动。
庐山这座千古文化名山,因为蒋介石的足迹而把它的象征意义推向了政治的极顶。秦始皇、汉武帝登山巡视,唐玄宗题写庐山太平宫匾额,明太祖、神宗均在庐山建有御碑亭,清康熙帝为庐山题匾赠书;凡此种种,与蒋氏在庐山的足迹相比,都显得黯然失色了。
“夏都”庐山,中国现代史的一个怵目的焦点,为世界注视。蒋介石选择了庐山,他要把庐山作为翘动历史进程的支点。他在这里的日复一日的祈祷声中,庐山却像一个心事重重的侍臣,诚惶诚恐,发现它在那些年月里,与历史的大趋势若即若离了。
公元4世纪,名僧慧远在庐山30年的作为,突出地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消化的可贵品格。公元12世纪大学者朱熹在庐山的4年,知行并重,继往开来,完成了中国主体哲学思辩体系的构建,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制度。他们都对后世的社会思潮有着数百年的统率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