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晋永嘉之乱,皇纲失驭,九州君长,据有中原者甚众。或推奉正朔,或假名窃号,然其君臣忠义之节,经国字民之务,盖亦勤矣。而当时臣子,亦各记录。后魏克平诸国,据有嵩、华,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,缀述国史。诸国记注,尽集秘阁。[210]
这里,作者指出了十六国的兴起、存亡这一重大事变,是“霸史”即“诸国记注”出现的原因。所谓“霸史”,在当时人看来,是大不同于“正史”的。但作为正史之一的唐修《晋书》,却在“载记”中大量吸收了“霸史”的资料,可见十六国的兴起、存亡之影响史学的发展是多方面的。
最后,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习来看社会与史学的关系。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习会影响到史学的发展,甚至会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史学的特点。《隋书·经籍志二》谱系篇小序指出:
后魏迁洛,有八氏十姓,咸出帝族。又有三十六族,则诸国之从魏者;九十二姓,世为部落大人者,并为河南洛阳人。其中国士人,则第其门阀,有四海大姓、郡姓、州姓、县姓。及周太祖入关,诸姓子孙有功者,并令其为宗长,仍撰谱录,纪其所承。又以关内诸州,为其本望。……今录其见存者,以为谱系篇。[21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