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本质上看,现世中的终极关怀源于“道德”本体,但其最终能否实现则有赖于人对“道德”本体的自觉。也就是说,“道德”本体并不必然或现成地成为终极关怀的根源,而是在应然意义上具有成为终极关怀根源的可能性,其是否成为终极关怀的根源则有赖于主体对“道德”本体的自觉。
所谓“道德”自觉,就是主体对“道德”本体感知和发现的觉悟。中国传统哲学家认为,“道德”本体牢固地存在于“可道”世界或经验世界之中,这为“道德”自觉提供了现实根源意义上的保证;但同时,“道德”自觉又有赖于主体对“常道”世界的感知和发现,从而使“道德”自觉又在实现的意义上具有了最终超越“可道”世界或经验世界的规定。
由于“道德”本体既涉及“可道”世界或经验世界,又同时与“常道”本体紧密联系,所以,对“道德”本体的自觉就必然具有两个特征。其一,主体对“道德”本体的自觉,牢固地存在于现实之中,从而表现出不离日用的广泛性或普遍性;其二,由于“道德”本体同时与“常道”本体相关,“道德”自觉又不同于语默、起居、人伦、日用,从而表现出在现实存在中的隐微性。以上总体表现为“费而隐”的特征,正如《中庸》所云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