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39]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,由于社会历史语境的变迁,保守主义文化思潮此起彼伏,文论界出现了共享这一“中国性”知识型的诸多文论话语,如失语症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、西方文论中国化、当代文论本土化、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、西方文论的“强制阐释”论等。
[40] 不少学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,带上“中国性”似乎就会符合意识形态的需要,与主流话语所言之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甚相契合。于是,近年来,文艺学、美学、艺术学界有诸多与中华美学精神、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、讲述中国故事等相关的课题、会议、论文。这虽然是此前的学界现象,但在当前语境下似乎显得代表主流话语。
[41] 陈晓明:《历史断裂与接轨之后:对当代文艺学的反思》,载《文艺研究》,2004(1)。
[42] 陈晓明所描述的这种合法性危机,也是其他众多学人所感受到的。事实上,大学文艺学学科反思就是从危机开始的。陶东风《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》(《文学评论》2001年第5期)和李春青《对文学理论学科性的反思》(《文艺争鸣》2001年第3期)等文艺学学科反思的重要论文,都对文艺学学科危机进行了描述。2003年12月3日至4日,在暨南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上,文艺学学科的危机成为一个核心话题。参见李亚萍、杨锏:《文艺学:危机与突破——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》,载《暨南学报(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)》,2004(1)。进入21世纪以来,关于文艺学学科危机的描述,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还有如下诸篇。黄应全:《多元化:克服文学理论危机的最佳抉择》,载《浙江社会科学》,2002(1);钱中文:《文艺学的合法性危机》,载《暨南学报(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)》,2004(2);盖生:《论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及价值剩余——对文学理论危机论的一种解答》,载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04(5);李衍柱:《范式革命与文艺学转型》,载《东方论坛》,2005(4);王纪人:《对当代中国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》,载《天津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05(2);刘进:《文学理论的基本品格和功能——对“文学理论危机”话题的一种理论回应》,载《文艺理论研究》,2005(3);李怡:《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》,载《西南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,2005(4);何志钧:《文学理论危机与文学理论的科学化》,载《烟台师范学院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2005(2);钱中文:《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》,载《社会科学》,2006(1);朱立元:《关于当前文艺学学科反思和建设的几点思考》,载《文学评论》,2006(3);葛红兵、宋红岭:《重建文艺学与当代生活的真实联系——文艺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及其未来》,载《文艺争鸣》,2007(3);赖大仁:《当代文论:危机及其应对》,载《学术月刊》,2007(9);章辉:《文艺学危机与文学理论知识创新——访高小康教授》,载《甘肃社会科学》,2008(1);童庆炳:《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》,见童庆炳、王一川、李春青:《文化与诗学》第1辑,北京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0;孙绍振《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》,载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12(5);肖明华:《分化、危机与重建——19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状况的一个考察》,载《江西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2012(1);陈伟:《文学理论:危机或新生》,载《文艺争鸣》,2012(9)。值得一提的是,也有学人认为文艺理论危机说大可商榷。比如,王元骧先生就认为,文艺理论的危机是一个伪问题。人们认为文艺理论有危机,完全是由于人们对文艺理论性质和功能有误解。在他看来,文艺理论“不只是说明性的、描述性的,更主要是反思性的、批判性的”,所谓文艺理论的危机说恰恰是把文艺理论视为说明性的、描述性的这一观念所致。参见王元骧:《析“文艺理论的危机”》,载《社会科学战线》,2010(8)。王元骧先生的观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