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刻到战国以后也日益流行,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,到处巡游刻石,此后,石刻更加流行,并出现了刻字的石碑。东汉时,政府曾经在洛阳把经书刻在42块石碑上,作为标准读本。这便是有名的《熹平石经》。起初人们只是抄写石碑上的文章,或者拿书去和石碑上的文章校对。后来有人用湿纸贴在碑上,然后再用墨轻轻地拓,这样变黑的纸上便出现了白字,被称为拓本,这种技术叫做“拓石”。
印章和拓石给雕版印刷术以很大的启示。
到隋唐时期,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,这样,人们对书籍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。原来手抄、人工誊写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,因此促进了印刷术的发明。另一方面,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墨,不过早期的墨质地粗劣,是黑土或者石墨一类天然的黑色物质。所谓的“墨”字,也就是由“黑”和“土”两个字合成的。
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竹简,上面的墨色直到现在还漆黑,这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发明了用松烟制成的人造墨。西汉马王堆汉墓的帛书,也是用人工造的墨书写的。东汉时的《说文解字》对“墨”字的解释是:“墨者,烟煤所成。”此外,东汉的郑众和三国时的曹植也都说过,墨是用松烟制成的。可见,最迟在汉朝,人们已经懂得用松烟造墨了。松烟墨非常适用于木刻印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