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.明朝内阁
从最开始设计可以看出,朱棣一开始只想将内阁作为一个辅政议政的平台,使之成为分担君王重责、减轻执政压力的助手,在相权废除的情况下为子孙后代谋万世。然而自朱棣之后,后世子孙少有出众者,不少皇帝为了偷懒,选择放权内阁,这使得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,这显然与朱棣的设计大相径庭。到了明中后期,明朝皇帝们也认识到,内阁虽无宰相之名,却有宰相之实。面对日益庞大的内阁与文官集团,明朝皇帝为了不被架空,不得不开太监之启蒙,将大权分给宦官以制衡文官,但这也不过是饮鸩止渴。
而对于内阁和百官而言,内阁终究不是丞相。这一看似风光的政治机构必然依附在皇权之下,其运作也必然陷入与皇权、宦官、文官的权力争锋中。尽管在朝廷内部,内阁大学士有相对不低的官职匹配,但这些皇帝“亲信”在与六部百官的政务交接中常受到刁难、排斥和无视,这显然与过去的丞相差别极大。不管内阁到底是“自己人”还是皇帝的挡箭牌,四分五裂的文官集团都不可能完全信任他们。
于明朝而言,内阁只是在广袤的大明领土上不起眼的一隅,但在政治上的地位却随着王朝的兴衰时起时落,最终成长为庞然大物。作为君主身旁最贴心的文人集团,内阁大学士与皇帝的关系仅次于太监,而掌握的大权却远超宫中的一亩三分地。既要排解内忧,还要攘除外患,警惕时事,明朝内阁首辅们和内阁班子压力之大难以言表。不论如何,这种政治制度历经明清,在近现代仍有精华得以继承,这足以说明制度的设计有其独到之处,值得后人品味和学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