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二)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
大汶口文化因1959年发掘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。之后经过30多年的调查、发掘和研究,基本上搞清了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:北抵渤海南岸、东达黄海之滨、西到鲁西平原、南至江苏、安徽淮北一带,另外在河南地区也有零星发现。
象牙梳(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)
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点非常鲜明。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,也有灰陶、黑陶及少量的硬质白陶。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、划纹,还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。砂质陶器上有的附饰加堆纹和篮纹。典型器物有釜形鼎、钵形鼎、罐形鼎、觚形器、镂孔圈足豆、双鼻壶、背壶、宽肩壶、实足鬶、袋足鬶、高柄杯、瓶、大口尊等,三足器和圈足器非常发达。
大汶口文化的经济以农业为主,种植粟,在山东胶县三里河的一个窖穴中出土了约1立方米的粟粒。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、石铲、鹿角锄、骨镰、蚌镰以及加工谷物的石杵和石磨棒。
家畜饲养较为发达,遗址内出有猪、狗、牛、鸡等家畜的骨骼。其中以饲养猪最为突出。在刘林遗址的一条早期灰沟中堆放了26个猪牙床,在文化层中出土的猪牙床达170多个。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盛行用猪殉葬的习俗,三里河的一座墓中随葬猪下颌骨多达32个。说明当时饲养猪的数量已相当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