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军事行动,宗室、功臣的食禄,以及各级官员的工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宝钞支出,比如洪武二十年(公元1387年),宗室藩王藩食禄就支出33.6万贯,而随着宗室人口的增长,这一数字也在不断攀升。相比于军事行动这样的临时支出,发给俸禄这样的常规支出累积起来更是惊人。如果朱元璋之后的皇帝能够好好整顿这些支出,宝钞或许还不至于如此迅速地贬值,然而朱棣登基后,五征漠北,南伐安南,这些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无一不需要宝钞买单。靖难之役更是造就了一大批领取宝钞的勋贵,大明的财政负担一步又一步地加深。
为了满足如此庞大的需要,朝廷就必须不断印制宝钞,洪武时期平均每年都要发行515万锭(一锭约合五贯)宝钞,洪武二十三年(公元1390年),大明宝钞更是发行到了1500万锭,此后的永乐朝比起洪武末年有所回落,但也在每年千万锭左右。而要知道以滥发纸币闻名的元朝,在其经济尚未崩溃的年代,每年发行纸币多在150万锭以下,两者一对比就知道明朝的宝钞滥发到了什么程度。总的来说大明宝钞的发行主要基于明代国家的财政开支,并不是立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,其发行目的不在于便民,而在于财政需要。加上朝廷也未对其发行量进行限制,导致宝钞存在超发的现象,堪比民国的金圆券。